翻页   夜间
曼安小说网 > 女配爱平淡 > 第302章 红楼王夫人15
 
贾母见到宝玉一天天好起来, 怕贾政再收拾他,干脆叫来贾政的小厮头,跟他说:如果老爷再叫宝玉, 就说她说了, 一来打重了,宝玉要慢慢养,二来,宝玉他的星宿不利, 祭了星占卜过,说他最近不宜见人,在8月之前都不能出门。

这样就隔绝了贾政伸手要管的可能。

贾政一向事母至孝, 哪有不依的, 更觉得不是他没管好宝玉,实在是护着宝玉的人多,他又惹不起, 才让子孙不肖。

宝玉本就懒得与士大夫交往, 更不喜欢出门与这些人应酬, 得了贾母的话,除了早晚到贾母, 王夫人房中问安, 每天都在园中玩耍。

宝钗袭人等人劝他, 他反生气的反驳, 说人家好好的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了。

众人再不劝他。

只有黛玉从来不提功名利禄,深受他的敬佩。

林黛玉从不提,一来她本身清高,仙子一样的人品,自然不愿沾染俗套,

二来,她通透灵性,知道宝玉这样的身份若想在这世上生存,必然也要去求那功名利禄的,不过林黛玉知道贾宝玉的痴顽之性,劝了宝玉也白劝,所以从不开口提,觉得还是让他开心最重要。

林妹妹可谓最知宝玉者也!

这天的掌灯时分,王夫人派到怡红院,说叫派一个人过去,打算问问宝玉的日常起居。

没想到来的人是袭人。

袭人是宝玉房中的大丫鬟,饮食起居都是由她一手照顾着的,平时在宝玉那边是一刻也不离的。

王夫人本来叫的不是她,不过见她来了,也没说什么,而是直接问起,“他吃了什么没有?”

最近宝玉养伤胃口不好,人也清减了不少。

袭人说:“老太太赏的一碗汤,喝了两口,后来又给他调了些玫瑰膏子吃了,他嫌吃烦了,不香甜。”

王夫人让彩云拿两瓶香露来。

袭人接过来看,是三寸大小的玻璃瓶,上面是螺丝银盖,鹅黄色的签字上分别写着木犀清露,玫瑰清露。

袭人叹道:“好珍贵的东西。”

王夫人说:“这是外国进贡的,他既然吃腻了玫瑰膏,就换换外头的口味吧。”

又问:“师傅留的功课呢,有没有落下了?”

袭人说:“二爷在养病的时候功课都一日不敢落下,趴在床上也要看会儿书,现在已经没什么大碍回去上课了,更是不敢落下呢。”

王夫人知道在功课上面她们知道的有限,丫鬟们毕竟也不识字,不知道宝玉看的是什么。杂书,闲书也有可能。

王夫人另外又嘱咐了两句就要让袭人回去。

袭人却犹豫着说:“有件事儿,总想着来回太太,今天大胆在太太的面前说句不知好歹的话,请太太别生气。”

王夫人说:“你有什么想法,但说无妨。”

袭人说:“我想着什么时候想个法,还叫二爷搬出园子住。”

王夫人说:“怎么了?他和谁弄鬼了吗?”

袭人说:“没有,太太别多心,这只不过是我的小见识罢了,如今姑娘们也都大了,园子中还有薛姑娘林姑娘这样的表姑娘,不像小时候。

“二爷太太您是知道的,最喜欢在我们堆里混,那起子小人的嘴,比刀子还利,若未说出他一句半句不好来,别说太太心疼,就是我们这些伺候的人也难落得好。”

王夫人若有所思,这贾府上下面嚼舌根的确多,家族大了之后,这里面的人际也复杂,便也成为了众人生存十分重要的一环。

那些奴才们对主子也敢议论,弄些无事生非的事情来。

王夫人其实也早想把宝玉迁出园子来,只不过让他进园子和姐妹们一起住是元春的心意,当时不好直接反驳。

何况以宝玉的个性,如果单单把他迁出来,他到了老太太那里也能闹得天翻地覆,哄着老太太再让他再进去住。

所以王夫人一直没有动他。

王夫人说:“你这个说到了我的心坎上,明天让他一早过来,我有话跟他说,从此以后如果月考不能达到师傅的要求,便让他搬出园子。”

袭人一惊,她刚刚进的谗言,没想到太太这么快就采纳了。

宝玉明天就会知道,多出来的这条规定,只因她在太太面前说的。

袭人本以为,就是太太也不能马上让宝玉迁出园子,毕竟碍着宫里娘娘的旨意呢。

谁知道太太这么快就下决断,可是这话是袭人刚刚建议的,她也不敢说出其它别的来。

王夫人赏了袭人新制的糕点,就让她回去了。

出了这个门的袭人,亦喜亦忧,喜的是太太真的听进了她的谏言,决定让宝玉考试不合格就得搬出园子。

这样他要么好好读书,要么就得搬出来远离那些姑娘们,总有一样能合了袭人的心意。

袭人倒是不怕宝玉因此怨上她,因为这决定是太太下的。

她们这些做奴才的,平日哪日不劝的,只是没有用罢了。

忧的是本打算这次在太太面前露脸,为自己争个前程,却是没能得到。

王夫人又岂会不道袭人的想法,八成是故意深思了她的所忧,所以才跑来谏言,难得是个心有城腑又敢想敢干的。

在原著里的时候,袭人就是靠着这番话,成功的得到王夫人的认可,当上了宝玉的准姨娘。

虽然没有开脸,但是月钱已经开始按姨娘的二两发了,府里面也算是昭告了。只打算再等几年正经的宝二奶奶嫁进来之后,再开脸收房。

贾家虽然公子成亲之前屋里面会放两个人,不过不是就先得了姨娘名分的。

不然,正头的奶奶嫁进来一看,我还没来,竟然就先有了姨娘,那不是让媳妇儿感觉受怠慢吗?

而且先先放在屋里的人,后来也算是落到正房夫人手里,要如何处置,那就要看那位正房夫人的性子了。

老太太把宝玉当孩子一样,不可能现在给他安排什么姨娘,就算是觉得晴雯长得好,日后可以给宝玉使,那也是日后的事情。

王夫人这里,袭人也是走不通的了。

王夫人虽不怎么管家,她是知道公中的情况的,如果再不想办法开源节流,恐怕就是王熙凤八面玲珑也很难体面的维持,王熙凤的嫁妆全都当了也不够填补的。

于是王夫人让王熙凤。把所有在籍的下人花名册拿过来,还有最近三年的开销。

发现裁减人员已经势在必行。

王熙凤当然也知道裁减人员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,可是她并不敢提起。

贾家这个大家族向来只有买人进人,从来没有弃往外卖和放人的。

当了几辈子的奴才,还得那有脸面的才能求来恩典把家里的小孩子放了奴籍。

王夫人让王熙凤汇总下前几年的收入开销,按照她给的名头填数进去。

王熙凤让人这一算啊,真是吓了一跳,照这么下去,根本撑不了几年了,这不是都要空了吗?

有再多的东西也当不起啊,现在库房里面就有一大箱子当票,再过几年,当票岂不是越来越多,甚至把家里的老底儿也当没了。

最后只剩个空房子,到时候再想遮掩可就再也没办法了,所以改革裁员已经是势在必行。

王夫人觉得很有必要让贾政知道知道家里的情况,所以这帐目以及触目惊心的一箱子当票便被抬到了老爷面前。

贾政虽知家道艰难,但是没想到已经艰难至此!

长吁短叹一番,又说了些对不起祖宗的话。

王夫人等到他悲春伤就够了,便提出意见,觉得家族太大,仆人太多也是拖垮家里财政的重要一环,就向贾政建议裁员,用不着的放出去,让他们自谋生路。

当然他们不是把奴才们换了银子卖出去,而是把不太好的打发走,也不要他们的赎身银子,还给卖身契。

有这么大的恩典,仆人们只会感恩戴德,也说不出贾家的不好来。

贾政向来不理这些俗事,听王夫人陈列出各项条款及解决办法,还有之后的安置,知道她心中已经有了章程,便同意她这样去做。

因为贾政也没有更好的办法,每年家中的进项都是固定的。

甚至田庄那边也是看天收成,时好时坏。

比起奴仆成群的体面,这些银子花在他们这些做主子的身上,比起养那些可有可无的奴仆不是更好吗。

而且王夫人承诺,要裁撤的只是下边的那些人,每个人身边用惯了的自然不会动。

除了会觉得府中的人少了一点儿,不会有太大的感觉。

贾政只说要好好的跟老太太说,别让老人家为此惊着或是生气,也就罢了。

王夫人得了他的首肯之后,自然就可以把里外面的奴仆凑在一起,清点花名册。

至于像贾母说这一步,她打算留在最后。

王熙凤来跟王夫人商量细节,说:“要减省裁人是不是先从园子里开始。”

家里面三个姑娘加黛玉,还有宝玉,还在府中住着的时候,每个人除了自幼的奶娘之外,另外有四个教养嬷嬷,两个贴身的丫头,还有四五个洒扫房屋,来往史换的小丫头。

等到他们后来进了园子,每处又额外添了两个老嬷嬷,四个丫头,另外还有专人打扫收拾他们所住的轩馆。

再加上宝钗,李纨那儿的人,也就是说每人身边至少有二三十个人侍候。

这的确是有些多了,不止他们那儿,府里各处各个主子那儿的人都不少,还只是挂在他们名下的。

还有针线,裁剪上的人,厨房的人,采买的人,家养的各种工匠,管车马马厩的人……

府邸也是几代人的传承,繁衍生息,奴仆众多。

再加上嫁进来的媳妇儿们,各自有几家陪房,后都成了贾家的奴才。

府中出生的孩子,为家生子。

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,有五六岁大的时候,若够机灵,就开始在这府中当个学做活的小童,或学着伺候主子。就有了月钱拿。

有那身体不好的或者是长相不行体格弱的,没被选上,就被留在了自己家里。

也就是说奴才们生了孩子,到五六岁的时候,就相当于是由主人给养着了。

那这样算下来,这阖家上下,少说也有八九百的人口了。

光是养这帮人,开销就大了。不仅是他们的月钱,还有吃穿住行,以及衍生出来的很多。

到了正经的主子那里,再不知节俭,一味的奢靡享受。不就是连公爵的爵产让这一大帮子人也要捉襟见肘了吗?

王夫人说。“不光从园子那面减人,各处都要减,除了老太太那里,该减的都减一减吧。这次既然决定放人出去,不如就给她们个恩典,有哪家或哪个人想出去的,都叫他们上你那里报名,查明了只要清清白白,没做什么对不起府里对不起主子的事儿,就放了出去吧。”

王熙凤一合计,按照太太这意思,少说要遣散一半的人。

这样这个家运作起来还轻松一些,而且剩下的人也足够使的了。

王熙凤早就想动一动这些人了,只不过她作为孙辈的管家媳妇儿,还是代管,不好开这个口。向上不好开口,向下也不好交代。

如今太太开了头,王熙凤自然无有不从的,立刻风风火火的张罗着办了。

同样是贾府的奴才,性格也不尽相同。

有人志气高,就算是身无分文,从头开始,也愿意做个自由身。

有的觉得已经赚够了的,可以回去养老了。还有的觉得自己一辈子当了奴才,子孙后代不想再当奴才的,便都来求主人开恩。

王熙凤那里的人络绎不绝。

有愿意出去的,自然也有那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出去的,在这府里面做奴才也比外面做普通人风光的多,还有月例银子,时不时的还能捞上一笔,抱着这样的想法留下来的也不少。

王熙凤早就料到了他们那么多的小心思,既然已经开始裁员,过后肯定会有跟进的对下人们的约束和规定,不怕他们不听话。

各人的大丫鬟都没有动,一来都是已经用惯了的,如果真要换人,这才会引起主子小姐们的不习惯。

二来,她们也没人愿意出去,一个月一两银子的月钱,一年光月钱就有十几两,再加上各处的赏赐,一年下来的收入够一整个普通人家的开销还绰绰有余。

有的一家子求了恩典出去,却仍把女儿留在府中当大丫鬟。

贾府大规模裁人,虽然多数出于自愿,仍然引发了动荡,外人猜这贾家是不是要不行了。

不过外面的闲言闲语,王夫人才不会在意。

就是贾母,这些天也有些懒懒散散的样子。

但这事报到她这里的时候,都已经定下来的,连放出的人员名单都已经拟好了,并不是要她定夺的。

贾母一心想养尊处优,无忧无虑的养老,自然是没有那许多烦心事儿。每天只要和孙子孙女们说说笑笑,尽情的等着儿媳妇儿孙媳妇儿过来立规矩,尽孝道就好了。

遇到家里面的大事,也会有人来向征性地回她一声。

若是小事,是连说也不会说一声了。

这次裁员就是一件大事儿,办的却不如她的心意。可是等她知道的时候都已经定了,不论是外面,里面,还是要被放出去的奴仆们自己,都是同意的。

贾母就是想给否了,也不能逆了那么多人的意。

所以这几天她便有些不自在,或者说是在赌气,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不先跟她商量。

按照贾母的意思,贾家从来只有往进买人,还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放人的。

王夫人耐心的跟她解释了半天。

说这人太多了,主子们只有几个,不需要那么多人伺候。

而且良莠不齐,有好有坏。就像是每个人身边伺候的人,只有那么三两个还算拿得出手,剩下的人都是上不得台面的。这次刚好就把那些看起来不符合要求的裁撤下去。

再有家里人多口杂,也难管教。那些跟了贾府多年有心消奴籍的,也合该给他们个恩典,权当是为贾母祈福了,放出去的人都知道这是老太君的恩典。

贾母听到这话,面色方好看了些。

又有王熙凤李纨等人在一旁凑趣儿,说要多给老太太积德积福,贾府眼看就要有一个福寿双全超过百岁的老寿星呢!

贾母这才带上了一点笑模样。

这园子中还有府里有一半的人出去了,这工作安排自然应该重新的规划起来。

就像是以前,大丫鬟们半点粗活都不用做,只需贴身伺候主子的起居饮食就行了。

现如今外头干活的人没有那么多了,自然就会有所变化。

比如她们几季的新衣裳,需要她们自己取了料子来做。或是有一些工作就让丫环们自己动手,如烧个热水,传个膳之类的。

这些王熙凤早就已经考虑在了内了,制定了很明细的工作范围 ,都落实到每个职位每个人的头上,这样谁也别想偷懒。

也不再有相重复的活计,该谁的就是谁的。

前一阵儿,知道各处要往外撵人,不少人都战战兢兢,特别是宝玉房里的那些丫鬟们,生怕被撵的是她们自己。

她们如今在府中过的日子滋润的比普通人家的小姐都好,主人家富贵,宝玉作为顶头上司又宽容待女孩们好,从来都是好言好语哄着她们。宁愿从此多分点儿担点儿活不教。,也不愿意出去。

等到各处都尘埃落定了,留下的才总算松了一口气。

不过王夫人这次放人也算是给众丫鬟们一个警醒,若是主人家觉得你不好了,立马就放出去。

没看那大批的都放出去了,不再差一个两个。

所以大家都用心做事,不敢怠慢。

虽然人员裁撤了一小半,没有那么多冗杂和相互推脱,工作效率却高了起来,

尼姑们除了妙玉仍然住在龙翠庵之外,其他的都已经打发走了。

还有那些小戏子们暂且留着了,这时候的娱乐并不多,家中有一班小戏,老太太和姑娘们偶尔还可以打发打发时间。

时隔不久,皇上见贾政人品端方,名声清高,封他为外省的学台,好为国家选拔真才实学的人士。

贾家上下高兴不已,这可是皇上提拔贾家的开始。

大家都以为皇上终于想起了贾家老臣,而且这个恩典直接落在贾政的头上,那必然是看着贤德妃面子,觉得贾家飞黄腾达的日子马上就要来了。

在上下高兴的当口,王夫人也说不出,让贾政推辞别做这个学台的话。

她知道话一出口一定会受到质疑,甚至贾政可能觉得她是疯了,竟然还有劝丈夫往外推升官儿机会的。

王夫人唯有多嘱咐他在任上克己勤勉,一心报国,约束好手下等等。

贾政要去赴任,自然不会自己去,他养的那些清客都是要跟着他的,有事情了找他们商量商量做决断,养这帮人不就是为了这种时候有帮手。

王夫人不放心的就是这群人,虽然知道他们人品败坏,蛰伏在贾政这里就是等待这样的机会去大展身手贪污受贿。

可是在人家没做出来之前,王夫人也说不出他们有问题。

说了贾政也不会信,还会认为王夫人血口喷人,怀疑他的这些门下清客们。

王夫人又怕贾政受他们愚弄,到时候也不能及时发现。

她便跟贾政说:“族中有一子弟芸儿是个能办事会说话的,只因为从小失去父亲,落魄了,没有机会学东西。”

让贾政带着他出去历练历练,平时就算当个小厮也好。让他长长见识,学学办事儿。

贾政是愿意提携后辈的,特别是可造之才的后辈。

他连别人家的人都不吝啬于提拔,拢到贾家的势力里面,更何况是自己家人呢,贾家有出息的子弟越多越好。

叫来贾芸一看,果然喜欢,就决定这次带着贾芸一起了。

贾政本身就是个甩手掌柜,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吩咐人去做,很少亲力亲为。

他在家里的时候,都把贾琏叫过来替他办事儿。

而这次外放学台,贾琏是不可能跟着的,只因贾琏也有个官身的,没有圣旨自然不能跟着贾政出京。

如今有了个贾芸,正合他的意。

贾芸意气风发地跟着贾政出发了。他临走之前,太太已经好好嘱咐过他,这次的目的除了历练学习之外,最重要的就是他要悄悄地当贾政的耳目。

看住他的那些清客,如有任何不法之事或越轨行为,要立刻去告诉贾政,不能让他们糊弄了老爷。

到时候若是真出了问题,清客们可以拍拍屁股走了,而贾家全族都要跟着背锅。

贾芸当然知道若是这帮清客真的徇私枉法问题的严重性,跟王夫人保证会尽他所能,替老爷守好门户。

王夫人这几天忙着帮贾政打点行李盘缠,赵姨娘,周姨娘也来跟着忙活。

王夫人看了看赵姨娘,对贾政说:“老爷在外的时间长,若没有一个妥当人安排起居,也不能叫人放心,老爷且看看喜欢让谁跟着。”

实际上王夫人明知道贾政冷着赵姨娘很长时间了,自从知道和马道婆勾结残害宝玉开始,便从未给过她一个好脸色,不过,这两人必定也是多年夫妻了。

反正王夫人从来不把赵姨娘当对手,也不把贾政当丈夫,只当他是上司看待,不介意给他们一个台阶下。

赵姨娘跃跃欲试,周姨娘老实本分从来不言不语。

贾政看都没看自己的两个姨娘,说道:“我这次侍奉圣上之命,去为国家选拔人才,尚有公务在身,身边再带个女人像什么话!”

赵姨娘本来跃跃欲试,就等着老爷发话,就可以带她一起去。

他们两个这么多年,贾政还从来没带她出过门呢!

贾政自己也没出过门任过官儿,赵姨娘之前也幻想着,若是能跟老爷一起出去,没有太太管束,她才总算能常常做女主人的滋味。可也知道这想法多半是做梦比较快。哪个太太会安排姨娘跟着老爷出门的,除非老爷自己提起她。

可是这些天下来,她并没有机会和老爷单独相处。

没想到太太竟然亲自递过话来,可把赵姨娘激动坏了。

都说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周姨娘便撇了撇嘴,她知道老爷就是碍于面子也不会带她们之中的任何人。赵姨娘自己走在钢丝上耍猴戏面不自知,还想四处蹦达呢,当真是可悲可叹!

果然,贾政根本没打算带人出去。

贾政却一口否决了,赵姨娘的心从天上跌到地下。

王夫人说:“老爷说的对,带人出去不方便,可也别委屈了自己,全是小厮们粗手笨脚的照顾,实在委屈了,老爷路上若有喜欢的清白人,自可以先收着,等回来见过了老太太再给名份。”

贾政有一个如此替自己着想,又不生嫉妒之心的夫人,本来应该高兴的,可是经过这几年的相处之后,他也早就看明白了。

夫人正是嫌弃他,所以才总把他往外推。

两人若想回到年少夫妻时的样子,那是不能了。

贾政常常为此感到自责,一定是他这些年来宠爱赵姨娘的作为伤透了夫人的心,所以才让她吃斋念佛,人虽然还在府上,心已经在红尘外了。

于是他对本来就已经有了很大意见的赵姨娘,越看越不顺眼。就算不碍于名声体面,他也不会带她去。

而丫鬟下人们只觉得夫人真是大度贤惠,简直是贤妻良母的典范,一切以老爷为主。

老爷有此夫人,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。

姨娘们也只能干着急,觉得太太实在太大度了,本来老爷在家他们巴不得太太这样,可是现在老爷要外放出去,这对她们而言反倒不好了。

生怕贾政回来之后再带回来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妖精,他们都已经上了年纪,那谁还能干得过啊。

王夫人却自觉照顾好贾政,不落话柄就行了。她才懒得操心贾政去睡谁,有没有人伺候。

家里的两个姨娘现在也形同虚设,王夫人也不能装不知道。作为贤妻自然要替丈夫张罗了,还好他马上要外放了,这事儿便让他自己掂量去吧。

自从知道赵姨娘的罪行之后,贾政再不肯去她屋里,还连个正眼也没有,不过是为了两个孩子,才暂且容忍着她。

以王夫人的经验,等到探春出嫁,贾环娶亲之后,这个赵姨娘必定是查无此人,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的。

这就是大家族的龌龊,时不时的消失一两个人也没人会注意。

而这些姨娘之流,与奴才也没有区别,触犯了家规道德,就如同触犯了法律,主人家是有权利进行处置的。

贾政奉了圣旨,择定在八月二十日起身,那天,拜过宗祠以及贾母,便启程赴任。

探春知道了她姨娘干的那些龌龊事儿,郁结难疏,也跟着没脸见人,躲在院子里好几天不出来。

不过后来她也想通了,她也不能一辈子藏在秋爽斋里。

赵姨娘是赵姨娘,她是她。

她自己行事做事和赵姨娘不同,自有她的一番道理。

赵姨娘非要自绝后路,做出那种丢脸掉脑袋的事情来,她拦不住也管不了。

何况现在是事后,已经人尽皆知了。

就算是探春这个跟她有血缘关系的人,都知道赵姨娘没什么以后了,不过熬日子罢了。

能够给他们少丢点人,探春就阿弥陀佛了。

他们虽然有割不断的亲子关系,可是探春的母亲是太太,她日后只看着太太就行了。

听说外面那马道婆定罪问斩都已经数月了,这些天来,太太和老爷一定早就知道了。

而太太一如往常,并没有表现出对她厌恶或者牵怒远离之类的,可见在太太心中仍然和以前是一样。

王熙凤见有风声漏进来,才不得不把所有人聚在一起,让千万瞒着老太太。

就连凤姐儿对她仍是与往常一样,可见别人并不把她和赵姨娘画上等号。

探春本来就是个大气的,更会自己宽慰自己。

她本就有个身份尴尬的娘,夹缝中生活了这么多年,如果再不自己有本事争口气,在这个家族里也要像贾环一样活成透明人了。

于是探春打起了精神,给各处都下了帖子,请大家过来到她的秋爽斋一聚。

这几天她不曾出去,对外就说有天晚上贪看雨后初霁的晴朗夜空,九点多还在芭蕉树下散步,着了凉。

这几天各处都有人来问候,她便下贴子说:如今病好了,感谢各位兄长姊妹的垂问之情,又想起古人起诗社,想来不是男子的专长,她如今也想起一个诗社,众人若有兴趣,便请各位兄弟姊妹前来一晤。

宝玉欢喜的什么似的,来的时候看见众人都来了。

大家见宝玉进来说,“看吧,又来一个。”

探春笑着说:“我不算俗,偶然起个头,写了几个帖试一试,谁知道一召皆到!”

宝玉笑着说:“可惜迟了,早就应该起个社的。”

他本就喜欢吟诗作对,更喜欢和姊妹们在一处,这如今风雅的诗社一开,简直正对了他的心意,更恨自己早没想到。

探春笑着,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,就知道二哥哥会最喜欢。

林黛玉说:“你们只管起诗社,别算上我,我是不敢的。”

迎春说道:“你若是不敢谁还敢呢?”

探春笑着说:“这起诗社,一来是效法先贤雅士,二来就是仰慕林姐姐和宝姐姐的诗才。”

宝玉说:“这个我作证,三妹妹给我的帖子上就是这么写的,这可是个正经大事儿,大家都别你谦我让的,有主意的出主意,有章程的出章程!宝姐姐也出个主意,林妹妹也说个话。”

宝钗笑着说道:“我就说你是无事忙,这会儿人还没到齐呢!你急什么?”

一语未了李纨来了,进门就笑着说道:“雅得很,要起诗社,我自荐为掌坛,前儿个春天我就有这个意思,只是想了想我又不会做诗,瞎乱起些什么,因而才忘了。既然是三妹妹高兴,我就帮你作兴起来。”

接下来大家各自取了雅号,别人的号都有了,唯独宝玉因为之前有用过几个旧号,又都不喜欢了,还想再重新起一个。

探春说:“你的号多的很,又起什么,我们爱叫你什么,你答应就是了。”

宝钗就取笑他说,“这世间难得的就是富贵,更难得的是闲散,两样不可兼有。偏偏你就兼得了,就干脆叫你‘富贵闲人’吧。”

宝玉连忙说:“当不起,当不起,到是随你们混叫去吧。”

然后李纨又说她和迎春,惜春都是不太会做诗的,却也受邀做了这诗社的成员。干脆让迎春和惜春作为副社长,一个负责限韵出题,一个负责监场誊录。大家别强求她们三个作不作诗,有简单的他们也会作一些。

迎春和惜春两个的才华本就不比众人,听到这话,自然是十分赞同的。

只是探春没想到,她这个提议一出,大家积极响应外,立刻被大嫂李纨摘了桃子。还拉上了迎春和惜春,跟她站在同一战线。

探春也不好再强要回社长之职,说:“这话也就罢了,只是自想好笑,好好的我起了个主意,反叫你们三个管起我来了。”

探春说既然是她出的主意,那第一社就应该在她这里开。于是有了第一个海棠诗社。

吟咏的正是贾芸临走之前送给贾宝玉的两盆白海棠,宝玉贡献出来,让大家吟诗作赋。

探春提议办诗社,将大家聚集起来,投其所好,自是想在姐妹之中建立威信,增加别人对她的好感度。

大家轮流吟诗作赋,打发闲暇的时光,也让园中生活能够增添雅趣。

贾母和王夫人,无疑也会支持他们的举动。

一个个年轻美丽的女孩子,有着超群的文采,锦心秀口,谈论的是诗词歌赋和风花雪月,怎一个‘雅’字了得。

又打发了时间,又不生事端,这聚会还很文雅,家长们都是同意的。

贾政那边,清客们见到贾芸虽是旁支子弟,却是贾政孙子辈儿,做官的时候都带在身边,明显很有提拔历练之意,也不敢小觑了他。

又见他为人圆滑,很会说话办事儿,而人品却正直,倒是收敛不少。

上次来过贾府打秋风的刘姥姥又来了,摘了一大批地里面头茬摘下来的新鲜瓜果送给贾府,她这次来与第一次战战兢兢求施舍不同,是为感谢贾府上次慷慨相赠来的。

上次王熙凤给带回去的那四十两银子,真是帮了大忙了。

本来她家里饭都要吃不上,这个冬天不知道怎么过。

来了一趟贾府,天上就掉下来这四十两银子,那可是庄稼人两年的嚼用,果然这大家族出一根汗毛都比他们的腰粗。

刘姥姥把这钱拿回去,不但一家人有了过冬的开销,春天还多种了几亩地。这一整年,地里的活儿变得忙了,收成也多了。

刘姥姥一直在地里忙着不得空,赶紧趁着不忙的时候,让人赶着车,把这些瓜果蔬菜送城里来了。

平儿这一次回王熙凤的时候,刚好在老太太那边,老太太听到了有这样一个老人家,也说要见一见,说她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呢。

刘姥姥是个很有生活积累的老人家,看似淳朴,其实也很世故圆滑。

一见到贾母的面儿,就讨了这位老太太的欢心。她说的也是老太太,太太,还有姑娘们爱听的话。

故事都能现编的,刘姥姥编的那个十七八岁的水灵姑娘大冬天雪下抽柴的故事,连贾宝玉都听着了。

她投其所好的技能很是有一些,王熙凤看穿了也不戳穿她。

王熙凤管家见识过了许多人,自然是比这些姑娘们见的多了,自然知道有这样圆滑事故的人,各人有各人生存的法门。

贾母便留刘姥姥在家里多住几日,改日也跟老太太逛逛家里的园子,看看有没有他们乡下的好。

刚好前两天史湘云来了,借用薛家的螃蟹设了一回席,开了一次菊花诗社。

与头一次的海棠诗社一样,都得了不少好计妙句,大家本来还商量着如何还席。

众人就攥着让老太太来还席了。

贾母十分乐于参与她们的活动,哪有不应的。这才有了改日逛园子开宴席的由来,刘姥姥正赶上了。

贾母那边的聚会散了,刘姥姥还特地来拜见王夫人,感谢太太上次帮了他们。

王夫人见了她,还与她说了好半晌的话,回忆了一下当年,还跟刘姥姥说:下次只管来,不要再带什么东西了。

那些瓜果蔬菜他们种得多,自然也是要卖钱的。

作者有话要说:  感谢在2021-06-29 23:18:20~2021-07-02 22:59:5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~

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:流萤小扇 211瓶;听风就是雨 40瓶;有事烧书 10瓶;

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